上周,2022中国网球巡回赛“澳娱综合”职业级总决赛(澳门)暨全国网球单项锦标赛圆满落幕。男单方面98年出生的崔杰击败受伤的老将柏衍取得冠军,女单方面刘方舟也直落两盘完胜高馨妤捧杯。男女双打冠军则分别被名将张择/特日格乐和杨钊煊/蒋欣玗分别摘得。
中巡赛职业级总决赛的收官意味着中国网球巡回赛自2020年横空出世,已然走过了三个年头。这三年,伴随着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巡赛肩负使命不断探索,与中国网球相伴成长。
还记得2019年底,当中国网球协会第一次将创立中国网球巡回赛的提案向各地方体育部门征询意见的时候,很多地方队都提出了优秀队员如何平衡国际赛事与中巡赛的参赛冲突等问题。这确实是一项全新的赛事必然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
2020年,由于疫情造成国际赛事停摆,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国内名将大多没有出国参赛,中巡赛因此拥有了中国网坛的最强阵容——吴易昺、张之臻、李喆、张择、吴迪、王蔷、郑赛赛、朱琳、王欣瑜、王曦雨等国内顶尖球员都曾先后出现在中巡赛的赛场上。中巡赛也真正代表了中国网球最高水平的对决。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顶级的参赛阵容给了中巡赛非常好的机会树立品牌、赢得关注。除了赛场内激烈的争夺,中巡赛在赛场外更有着鲜明的VI、slogan,便捷的视频、比分直播,都和之前的国内比赛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气质”,令人耳目一新。
中巡赛的赛事思维是国际化的。在赛事运营上,经过中国赛季多年来的洗礼和磨练,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赛事组织构架和运营方式。更重要的是,中巡赛从创办之初就成为接轨大众的网球赛事。
网球观众是非常时尚的,中巡赛在传播过程中更多使用当下互联网的语汇,充分利用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贴近观众日常的技术手段,除了比赛本身,亦制造了大量丰富有趣的短视频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一项赛事的真诚。
这种真诚也是很容易同观众产生“共鸣”的。赛事元年,中巡赛在广州创造过相当不错的上座率。过去我们总说国内比赛没人看,但很可能是我们的赛事细节没有做到位,中巡赛的努力其实是为中国网球真正市场化,做出的非常有益的探索。
2021年是中国的全运会年,一部分球员出国参赛,也有一部分球员经过多方平衡选择留在国内训练。更多的时间里,中巡赛成为了运动员们获得比赛机会,保持运动状态的重要竞技场。
这一年里吴易昺一边养伤,一边通过中巡赛慢慢找到比赛的感觉和状态,他一年中三度在中巡赛折桂,慢慢恢复了信心,也重拾青少年美网夺冠时的锐气。翻过年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吴易昺仅用几站比赛就从没有排名锁定了美网资格赛参赛资格,进而又历史性地杀入了美网第三轮。
还有去年在安宁夺冠的布云朝克特,今年出国参赛后也将自己的世界排名逼近世界300位。这也充分说明,国内赛事通过专业的策划运营,确实也能带给运动员良好的赛事氛围,从而保持好竞技状态。
年轻选手在这里慢慢积累信心,老将遭遇瓶颈期在这里慢慢调整状态。三年之中,中巡赛成为了国内网球和国际网球一个很好的缓冲。除了比赛机会,赛事的奖金也补贴了很多选手的生活和训练。总决赛获得男单冠军的崔杰调侃说自己的房贷有着落了。今年韩馨蕴、鲁晶晶等老将顶着巨大经济压力出征,中巡赛的奖金也将为她们的继续坚持减轻一些压力。
回看这三年,中巡赛实际上扮演是一个临危受命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国网球告别上一个黄金时代,从新的起点冲击下一个高峰的过渡时期,这项赛事承担了很多的责任,也给处于不同阶段的运动员带来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帮助。
当然,除了惠及球员,三年来借助中巡赛的品牌效应,许多城市也和赛事深度融合,让网球渗透至城市的肌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安宁、日照、长沙望城、广州、贵阳、澳门,网球带给了城市崭新的活力。以体育带动城市产业革新升级,促进旅游、文化以及我们未曾想象的发展维度,中巡赛未来还有太多可能性。
当然,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逐渐开放,明年我们非常有希望重启中国赛季,ATP挑战赛、ITF希望赛等赛事也可能回归。走过三年的中巡赛或将也将和这些赛事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新的挑战面前,或许中国网球巡回赛将真正回归原本的定位——以自身IP聚拢更多社会资源,打造“从业余到职业”的中国网球体系通路,让青少年球员面前地呈现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和成材模式。中巡赛未来的“玩法”还很多,但责任和挑战也同样艰巨。
当然,如同中巡赛在这三年当中一次次成功应对这些挑战一样,一项带着热爱和初心,真正为中国网球的未来思考和努力的赛事,一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