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养生医理中,我们知道肉从肚老起,骨从腰老起,身体老从双脚开始,而脚部病变通常从膝关节开始。现代人习惯久坐更加速双脚退化,透过每日步行、站立、通勤时间练习气功健走强化下肢,愈走愈年轻。
就像一棵大树,首先是根部出了问题,整棵树才渐渐干枯,所以俗话说: “叶黄根先败,人老脚先衰。”医学专家也透过观察老年人的走路姿势得知,走路变慢,变得不稳定者,很可能是阿兹海默症的先期征兆。
根据医学调查,年逾50岁的人,每2人就有1人罹患轻重程度不同的退化性关节炎,到了70、80岁就高达7成左右。
注意脚部退化警讯:上下楼梯困难、静脉曲张
从医学观点来看,退化性关节炎是因为身体老化无法产生足以维持软骨结构的“蛋白多糖(Proteoglycan)” 、 “成胶质(Collagen)”来维持弹性;另一方面长期使用造成软骨磨损,渐渐出现走路跛行、上下阶梯困难、无法久站、不能蹲跪。时日既久连走路都会痛,不少人因此减少外出、缺少运动,导致症状恶化速度加快。
由于膝盖有疾的人很多,电视上葡萄糖胺及钙片的广告铺天盖地,上了年纪的朋友家常可见到这类药物摆满橱柜。
当一个人开始觉得双脚无力时,随后出现静脉曲张,表示下半身血液循环变差;脚部颜色逐渐变深,伤口不容易愈合。双脚无力的现象不久即往上身延伸,最后导致全身无力,动作不灵。
走路姿势正确才会越走越健康
有人会问: “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走路吗,怎么没有发生很明显的效果?膝盖仍旧退化,身体也没有比较健康?”这是因为需要技巧,改进走路方式,才能发挥保健功效。正确的走路姿势:
身体保持正直:眼光向前看,切忌低头若有所思。
随时收小腹:收小腹,挺起胸膛。走路时小腹向前凸出,会造成腰椎弯曲,脚底与路面接触的冲击力全部落在腰部肌肉上,久而久之引发腰酸、腰椎弯曲。
行走时双脚须平行向前:双脚要如同车轮般平行向前,如果呈内八字或外八字,容易感到疲劳、对脚部关节造成不良影响。
抬起脚跨步走:不要懒懒地拖行,要将脚抬起,跨步而行,才能运动到腿部肌肉。
步伐稳定不摇晃:有人走路时身体会左右摇晃、速度很慢,这是浪费体力。
除了姿势,一双合穿的鞋子也很重要,尤其是鞋底的选择,过薄或过于厚重,或过硬难以弯曲,都会影响健走功效,甚至无法保护脚部,压迫脚掌,造成运动伤害。
导气下行 预防骨松强化肌力
《黄帝内经》提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骨头可因经过气的渗透而变得强壮, “敛气入骨”即是太极拳运动养生之精髓,印度的瑜伽术也常以各种反自然的动作来强化筋骨。年轻人和老年人体能差距天壤之别的关键就在于《黄帝内经》所述:人生十岁……其气在下……六十岁……血气懈惰,故好卧。年纪愈大气愈往上走,膝盖少了气的保护,双脚开始逐年衰弱故好卧。锻练下盘有气,就能沿著气脉上升渗透全身,让全身有气。因此,养生第一步就是导气下行,将气留在脚部。
以现代生理学角度来看,人体有近500条和运动有关的骨骼肌,70%集中在下半身;医生认为,健走时需要承受自己的体重,是一种负重式运动,可改善下肢骨头密度,预防骨质疏松,是运动保骨的最好方式。充足的能量能够提升骨骼与肌肉的再生能力,是强健双脚的最好药物。
四肢血液循环不佳、手脚冰冷、甚至哮喘、胃食道逆流等都与人体气血的流动不佳有关。
练习健走时,身体重心落在整只脚掌,脚心下压使得发热、活化,能够导引身体的气由上而下顺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