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和周一连续两个交易日,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股灾,已经让分析人士担心,复古潮流以及明星合作款,惯坏了消费者的胃口,而这种趋势周期的时间就能能够存活多久。
高端运动用品行业已经没法满足消费者快速流转的口味变化
运动行业的未来伴随者行业巨头周一再一次遭遇大跌,而面临不确定性。
周一运动行业巨头股价表现:
Nike Inc. (NYSE:NKE) 耐克集团大跌2.44%收报53.61美元
Under Armour Inc. (NYSE:UAA) 安德玛集团大跌3.13%收报15.15美元
The Finish Line Inc. (NASDAQ:FINL)股价暴跌10.17%收报9.89美元
Foot Locker, Inc. (NYSE:FL)股价暴跌7.45%收报31.82美元
Dick’s Sporting Goods Inc. (NYSE:DKS) 跌1.96%收报26.46美元
DSW Inc. (NYSE:DSW)跌0.95%收报15.96美元
Big 5 Sporting Goods Corporation (NASDAQ:BGFV) 跌0.67%收报7.45美元
Hibbett Sports, Inc. (NASDAQ:HIBB)跌0.46%收报10.85美元
Adidas AG (ADS) 阿迪达斯集团美股存托股亦下跌0.79%至221.90美元
雪崩的声音来自投行报告:
据世界服装鞋帽网了解,上周五,美国最大体育运功用品代理商Foot Locker, Inc.的季报导致行业股价集体重挫外,周一的体育运动用品行业上市公司再次迎来股灾,则是因为投行的报告,特别是Jefferies 对Nike Inc. 耐克集团评级和目标较的双下调。
周一,Jefferies 将Nike Inc. 耐克集团的评级由“买入”下调至“持有”,同时将目标价由75美元下调至65美元。Jefferies 的分析师Randal Konik 写道,现时运动业尽管仍然处于顺风的环境,但是Adidas AG (ADS.DE) 阿迪达斯集团稀释了其他品牌的增长,Nike 耐克尽管由很强的创新能力,但围绕它的短期声响较小。他还表示,Nike 耐克仍然是一个坚实行业的顶级品牌,但是有五大数据源显示,该美国集团的增长和利润率面临风险。
Randal Konik 的五大数据源包括,Adidas 阿迪达斯网站访问量,市场份额,品牌顶级跑鞋市场份额。该机构分析,Adidas 阿迪达斯的两大旗舰系列Stan Smith 和 Super Stars 北美年下搜后2.90亿欧元,占该市场2016年销售的19%。
投资机构Wedbush 发布的报告亦将Foot Locker, Inc. 衰退的矛头对准了Nike Inc. 耐克集团。该机构分析师Christopher Svezia 称,Foot Locker, Inc. 在二季度同店销售意外下滑的原因在于Nike Inc. 耐克集团产品销售不利,他称,3、4月份,Foot Locker, Inc.的同店销售还是正面,并称,Nike Inc. 耐克集团的Air Jordan 销售疲软,Foot Locker, Inc.消费者既不会转向Nike Inc. 耐克集团的直营店,同样不会转向后者的在线渠道购买。
Christopher Svezia 的报告言论,部分基于上周五Foot Locker, Inc. 首席执行官Richard Johnson 对公司的业绩分析,Richard Johnson 表达了Stan Smith 和Air Jordan 这些畅销系列和品牌二季度的疲软表现,并指责运动行业创新远远跟不上消费者需求,他也表达了即使Nike 耐克投奔Amazon.com Inc. (NASDAQ:AMZN) 亚马逊,对公司亦几乎没有影响。
Foot Locker, Inc. 的业绩受到Air Jardon需求放缓的影响
Nike VS Adidas 品牌对比:
分析师唱衰Nike Inc. 耐克集团主要有赖于两大集团近期的业绩,以及研究机构数据支撑。
据NPD数据,截止2017年5月的财年,Nike Inc. 耐克集团的市场份额下滑了1.2%,相反Adidas AG 阿迪达斯集团的市场份额在上涨5%。
Jefferies 的分析师Randal Konik 还表示,7月份,Nike 最畅销的跑鞋市场份额由66%下跌至59%。
自2015年1月以来,Adidas 从Nike 那里攫取了44%了二手球鞋市场份额,这一点亦可以看出,Adidas 目前在高端鞋市场的进步,同时亦可以说明Air Jordan系列的问题。
Nike Inc.耐克 VS Adidas 阿迪达斯业绩对比:
截止5月底的Nike Inc. 耐克集团2017财年四季度,美国集团收入同比上涨5.3%至86.77亿美元,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第二至第四大市场西欧、大中华区及新兴地区,各实现12%、16%和18%的增长,中东欧和日本的增速都是中个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