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胶州李哥庄镇年产5亿顶帽子,全球三分之一棒球帽出自这里

   2021-11-12 大众报业集团旗下帐号7950
导读

小镇不大,做全球“头”等生意!胶州李哥庄镇年产5亿顶帽子,全球三分之一棒球帽出自这里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昌威朱佳鑫(署名除外)“双11”将至,如今很多人正忙着通过网络“买全国”“买全球”,但你可能不知道,全球

小镇不大,做全球“头”等生意!胶州李哥庄镇年产5亿顶帽子,全球三分之一棒球帽出自这里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昌威朱佳鑫(署名除外)


“双11”将至,如今很多人正忙着通过网络“买全国”“买全球”,但你可能不知道,全球每三顶棒球帽就有一顶产自胶州市李哥庄镇。李哥庄镇生产的棒球帽不仅行销全球,更是摆满世界各大运动品牌的柜台和很多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展台。


日前,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李哥庄镇,探访“中国制帽之乡”的产业现状。


制帽企业门头林立


老少都有挣钱机会


走进李哥庄镇,就像进入一个“帽子王国”,沿街大大小小的制帽工厂和辅料企业门头映入眼帘,涉及品类囊括制帽业每一种用料,很多厂区和商店的招牌上印着多种外语。


在号称“制帽第一村”、李哥庄镇制帽产业发源地——鑫窑新村小窑社区,到处可见林立的制帽企业门头。这些企业或大或小,大的企业拥有宽敞的厂房和上百名工人,小的企业不过几个人,有的就设在村民家里,主要从事来料加工。


在小窑社区大路两侧,专卖帽子辅料的商店鳞次栉比。围绕制帽业,小窑及周边村庄形成进料、电脑绣花、制线、帽盖、帽扣生产销售等配套产业。如今,制帽业已经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小窑社区制帽一条街上,有一个公交站点就叫作“帽厂”。



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展厅里展示的不同款式帽子


“李哥庄的制帽业以小窑社区为中心,这里是发源地,社区建起了3公里长的制帽原辅料销售商业街,这里九成居民从事制帽业。”鑫窑新村党委书记叶瑞霞是土生土长的小窑人,她告诉记者,制帽产业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在这里,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20岁的年轻人,都能在制帽产业链上找到就业机会。村民几乎没有出去打工的,靠着制帽产业,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比较富裕。”


在小窑社区,不少居民开厂、开店做与制帽相关的生意,有的居民则在家里置办两台缝纫机,从工厂接活儿在家里加工,一般是帽身与帽檐缝合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序,新手三两个月可能都学不会。一家帽厂的老板介绍,“她们一年挣十万八万没问题,比在工厂上班挣的还要多,可以从多个厂家拿活,常年闲不着,在家里还可以看着孩子、做着饭。”在小窑社区,不少老人靠在家里铰线头、钉扣子,每月也能收入三五千元钱。


叶瑞霞介绍,鑫窑新村现有制帽业民营企业124家,聚集着李哥庄镇最具活力的制帽产业组团,年产值25亿元,解决劳动力2万余人、工人年均收入5万余元,“以前制帽企业都是通过贸易公司接订单,现在制帽企业都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很多是大学生毕业回来成立的贸易公司,直接在网上接订单。”


小帽子带起大产业


上下游产业链聚集


在李哥庄镇鑫窑新村服务中心四楼的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展厅里,叶瑞霞向记者介绍起这里制帽业的缘起,“1985年,一名港商与当地工艺品公司合作,在当时的小窑村成立青岛飞龙金冠帽厂,这是胶州第一家现代制帽企业。在建立之初,飞龙金冠帽厂就能年生产各类帽子1800万顶以上,全部出口,供不应求,利润丰厚。飞龙金冠帽厂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到1988年企业职工超过1000人,并带动起周边多个配套加工作坊围绕其发展。”



在胶州市李哥庄镇一家制帽企业,工人在生产出口棒球帽(1988年7月6日发)。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1996年,另一名港商成立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帽厂——圣龙帽厂,容纳就业5000多人,主要为周边村庄村民,间接带动周边配套个体户200余家、就业近千人。圣龙帽厂先后在铺集镇、胶东镇设立分公司,胶州制帽产业日趋扩大。”叶瑞霞介绍,“到了2000年左右,有很多外地商人来到李哥庄投资,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有不少就是那时建立的。”而从金冠帽厂、圣龙帽厂,走出了一批本土制帽业老板,李哥庄镇制帽产业进一步扩大,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聚集。


“起初做帽子的辅料都要去广东、浙江采购,运到李哥庄来。随着制帽业规模的壮大,从十年前开始,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布料商纷纷在李哥庄设销售点,其他辅料供应商也聚集到李哥庄开店,还有村民在家开店卖各种辅料。现在不出李哥庄,制帽配件就能采购齐全。”叶瑞霞介绍,正是这种便利,进一步带动当地小型制帽企业的发展。


如今的李哥庄镇,“村村机器响、家家致富忙”:2009年底被授予“中国制帽之乡”称号;由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六片运动帽标准》,成为全国制帽行业的首个国标;美国总统竞选团队戴的帽子、奥运会球迷用帽都出自李哥庄镇制帽企业。


##_FORMAT_GT_####_FORMAT_GT_####_FORMAT_GT_##自信


“不管多大的帽子订单,都能接”


青岛冠达制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勇,就是从飞龙金冠帽厂走出来的创业人,2002年公司成立时有十几名工人做加工,现在公司大部分中层业务骨干都出自飞龙金冠帽厂,“那时采购商来李哥庄考察,看完大企业会顺道到中小企业转转,只要你质量好、价格有优势,就有生存发展空间。”


如今,孙勇的公司设在李哥庄镇镇域中心附近,每年生产二三百万顶帽子,在李哥庄镇属于中等偏上规模企业,主要生产棒球帽、登山帽、渔夫帽,出口到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



2009年12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共同授予李哥庄镇“中国制帽之乡”称号


孙勇带着记者观看了一顶帽子的生产流程。“生产一顶帽子从前至后有几十道工序,从上裁床把布料裁剪出帽子需要的版型,根据版型绣花后进入缝纫车间,在缝纫车间缝合,此后整形、吹毛、包装、检品、打箱、出货。帽子制作并不复杂,但其中有几道工序,工人得半年以上才能熟练,像帽檐拼接更是考验手艺。”孙勇介绍道。


记者看到,公司车间有2万平方米,分成裁剪、绣花、缝纫、包装等多个车间,四五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孙勇介绍:“棒球帽通常使用的只有少数几个版型,客户提供大体图纸和图稿,我们根据图稿具体设计并做出样品,交给客户确认。一般我们会给客户设计出50款至100款不同版型的样品,客户从中挑选出二三十款,每款会下5000顶至10000顶订单。”


“不管多大的帽子订单,李哥庄都能接。”孙勇自豪地说,“李哥庄形成了制帽产业链,几百万顶帽子的订单,下到其他地区也许消化不了,但下到李哥庄,几个工厂一分就消化掉了。”


孙勇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把制帽订单分给加工点,“我们每年接300万顶帽子订单,但只能生产200万顶帽子,就把一些订单分给加工点,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加工点。”


“帽子上需要的所有东西,李哥庄也都能做出来。”孙勇说,李哥庄镇制帽产业配套企业齐全,布、线、五金、塑料制品等各道工序需要的材料,在李哥庄镇都能采购齐,“别的地方,客户下了订单后,制帽企业还要出去找布料、金属扣等所需材料,在李哥庄不用,可以找配套企业按照定制的要求去做。”


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党委副书记、李哥庄镇财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郑建告诉记者,如今李哥庄镇有各类帽子生产及配套业户400余家,形成年产值40多亿元的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各类帽子5亿顶以上,“运动帽产量占全国近半,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棒球帽产自这里,90%以上的产品销往欧美、亚非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_FORMAT_GT_####_FORMAT_GT_####_FORMAT_GT_##革新


创办智能共享工场替代传统生产


李哥庄镇的制帽业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近年来,对李哥庄镇的制帽企业来说,招工难问题凸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制帽一线工人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叶瑞霞说,“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虽然挣钱多,但太出力了.在这里蹬电机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工人,年轻人更愿干管理和贸易。”


应对招工难,采购自动化生产线是一个好的解决途径。孙勇告诉记者,按冠达制帽现在的生产规模,以前需要七八十名工人维持运转,现在只需要50人左右。“使用自动化设备后,以前一道工序需要五六名工人,现在一个人就够了,而且效率大幅提升。以前一道工序五个人一天能做100个,现在一台设备一天就能做二三百个。”不过,孙勇没打算全部用机器替代人工,“设备价格高,工厂没必要买太多太贵的设备,成本太高。”


像孙勇这样规模的工厂对成本有所顾虑,小厂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让制帽企业都能用上先进的设备,实现对传统手工生产的替代,去年李哥庄镇引进智能共享工场——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


这家智能共享工场位于李哥庄镇打造的青岛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内。走进智能共享工场,记者看到,百余台机器在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有序运转。操作台上,忙碌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代替了传统的穿针引线、缝制裁剪。



在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工人操作设备加工帽子


青岛上合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天昊介绍,这座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制帽业智能共享工场,有130余台智能设备,能完成制造帽檐、帽带等80%的工序,而场内只有十几名工人,只需操作显示屏就可实现对机器的控制和维护,让企业在传统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郭天昊告诉记者,智能共享工场就是针对李哥庄镇制帽产业集群提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服务的,采用共享的方法,企业可以在网上下单,设置想做的产品,共享工场按客户要求生产。


“自动化设备生产的产品比传统手工生产的品质更好,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而且成本还能降低。”郭天昊介绍,自动化设备的效率能达到传统人工的4倍甚至更多,加工单价可以降低30%以上。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通过平台下订单。


“创办智能共享工场是基于很多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自动化设备做转型升级,或是担心买了设备却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操作,我们就把设备集中在一起,既节约了整体开支,也免得技术服务人员到处跑。”郭天昊说,下一步计划推出智慧物料仓,“原材料一直是困扰企业的痛点,做五个帽子也要买一卷布,我们计划把整个产业集群使用的原材料汇总到一起,镇政府提供一个8000多平方米的大型仓储和生产车间,我们投放设备,做共享物料生产。智慧物料仓建成后,一个帽子的原料也可以下单、拿货,这是我们针对制帽业的创新。”


除了引进智能共享工场,据郑建介绍,李哥庄镇还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把制帽产业作为百亿级产业来打造。


目前,李哥庄镇政府投入资金打造青岛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形成集创客孵化、直播带货、商品采集、品牌发布等于一体的跨境电商现代贸易中心;并加快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约600亩的帽饰产业城,争取形成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帽子产业聚集区。


能做代工,更要能做自主品牌


打造自主品牌,是李哥庄人的一个梦想。


现在李哥庄镇的制帽产业绝大部分都是做代工,做自主品牌的企业极少。谈及自主品牌运营,小窑社区青岛海鼎派昌制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浚宇说,公司注册了自主品牌,也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但因为听说有的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也没做出来,加上公司设计师人手不足,一直没有真正开始做。


采访中叶瑞霞也提及,“小窑社区基本上没有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这算是一个缺失。”


再难的事,总有人勇于去做。拥有千余名员工的制帽大企业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6月创立独立品牌Doodays、定制品牌topcul,并开设网店探索自主品牌运营。


前丰国际帽艺品牌宣传策划负责人王明超告诉记者,公司原来一直做国际品牌的出口代工,但发展受制于国外合作公司的销量,再加上这两年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中间出现过订单骤减,所以他们比以往更加重视自主品牌的打造。毕竟为他人代工,不是长久之计。


这两年随着直播带货的走红,前丰国际帽艺的销售也转战直播平台。“今年4月开始做抖音直播带货,主要销售棒球帽,6个月的时间,就实现销售近100万顶的成绩,超出预期。”王明超告诉记者,此刻前丰国际帽艺的抖音账号正在直播带货,“公司的抖音账号每天都会直播,早中晚各一场,每天直播6~8小时,每天销售几千顶帽子,售价一般在30~40元。”


王明超介绍,目前企业的自主品牌专注国内市场,销量已占到整体销量的三成。“公司很重视自主品牌的内销市场,只要有新产品设计出来,就会优先供给自主品牌,做国内市场。”


除了自主品牌,前丰国际帽艺还有一个大胆尝试,就是推出定制品牌topcul,做个性化定制。“客户提出想要什么样的面料、工艺、图案,设计师提供一套方案,同意后出样品设计稿,客户确认后就可以制作。定制的帽子单价相对较高,一个客户一顶帽子起做。”王明超介绍,他们网店推出的定制产品单价在100元左右,“我们的目标是做成全网帽子单独品类名气、销量最好的品牌,现在我们已经达到全网帽子单品销量第一名。由于换季等原因排名也会发生变化,但一直保持在前三名。”


王明超告诉记者,不管是成品销售还是个性化定制,自主品牌销售比代工利润要高不少,关键是公司发展的命脉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因为这点,李哥庄镇也在积极扶持自主品牌的孵化。据郑建透露,李哥庄镇已经引入了庄正智能设计师团队,帮助企业孵化品牌,并计划创建棒球帽设计研发中心,向全球推广李哥庄帽饰品牌。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tywh1688.com/news/show-743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体育文化网CopyrightAll Right Reserved经营许可证编号:翼ICP备2021002403号-1

京ICP备16041510号-5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