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教学楼给跑道让路
占地22亩,对于静安区的学校而言,静教院附校的新校区已经算得上“小康”。但对于一所拥有40个班级的学校而言,依然算不上富裕。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给学生们提供足够多的运动空间,身为“总设计师”的张人利没少动脑筋。“办一所受人尊重高品质的学校”,是张人利在建设新学校时的想法,这其中,“足够多的运动设施”成了“高品质”的重要考量。
和绝大多数四四方方、中规中矩的学校不同,静教院附校的新校舍采用“交叠”的校园空间模式,将教学区与运动区交叠、不同类型教学区交叠、不同高度庭院交叠等,形成容纳屋顶花园、中层教学楼与下沉式庭院等多层次、多环相扣的4万平方米教学综合体。
静教院附校是一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最高年级为九年级毕业班。考虑到初中生需要参加中考体育考试,而耐力跑又是其中重要一项考核内容,学校坚持要用近一半的面积造一个“大操场”——250米的环形跑道,这样,就足够满足了高年级学生练长跑的需求。此外,“100米的跑道”也是张人利坚持需要的硬件设施。
原来的静教院附校老校区是个弹丸之地,操场不够大,学校就用“接龙跑”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运动强度。如今换了新校区,建一条直跑道成为了可能。但是,新的问题来了,设计人员算来算去,直跑道可以有,但不满100米,如果要建足100米,那就要“借”。“那就借,”张人利最后拍板做了决定,操场旁的教学楼斜着造,损失建筑面积,把地留给跑道,让孩子们可以“撒欢地跑”。
借:下雨天7个班级一起上课
把体育美育落到实处,保证学生投入的时间是关键。如何确保在校学生“每人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要求,却让不少学校犯了难。
在上海,很多市中心的学校体育设施还不完备。即便是“上天入地”,但对于体量大的学校而言,却依旧捉襟见肘,特别是下雨天一来,更是一地难求。
曾经有过统计,上海一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雨,而除去寒暑假,每个学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遭遇下雨天。下雨怎么上体育课?雾霾天又该如何动起来?如何保证在校一小时的运动时间?静教院附校在建造新校舍的时候,就把这个“命题”放在了设计方案中。
操场250米的环形跑道,其中有几十米从学校的教学楼底楼穿过——教学楼的一楼“让”给跑道,天花板就成了天然的顶棚,下雨天可以容纳两到三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学校地下室有1800平方米的3个篮球场以及一个可以安放10张乒乓桌的乒乓房。“这些场地可以容纳7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真的做到风雨无阻,每天一小时运动量也能保证,”张人利说,我们总说要把让孩子们动起来,但运动的关键还是场地硬件设施。
螺蛳壳里做道场,静教院附校新校舍设计中无处不在的运动元素,也为未来上海翻建和新建学校提供了“扩大”体育场地的设计思路。
乐:开心一刻和“通关游戏”
有了健康运动的理念,如今又有了足够大的场地,但张人利说,最重要的是要把场地用起来,把“人人运动”的理念变成现实。
自2007年开始,静教院附校的二到五年级学生每周四次进行“阳光下午跑”。学生们会背着书包在跑道上进行候场,因为场地小,学生们就围绕自己班级位置进行“0”字型跑步,学生们的书包则是跑步过程中的标志物,学生们绕着自己班级同学们的书包进行跑步,这样解决了场地小,人数多的困难,又能让学生们动起来。
据了解,20分钟的时间,二三年级年级每天跑动距离在400米、四五年级可以达到600米。多年来,静教院附校的肥胖超重率在全区处于较低地位,而每年的中考长跑项目得分率全区最高——从二年级开始,坚持8年的阳光下午跑步,给了静教院附校初中毕业生足够的自信。
到了新校区之后,阳光跑依然在继续,多年来坚持的“开心一刻”也在延续。
静教院附校的早晨不同于其他学校读书声,而是欢快运动节奏下的欢笑声。一进校门,率先迎接学生们的,就是“开心一刻”:自2005年开始,每天早上利用15分钟的时间,活每个班级“玩”一项体育运动,每周一换。如今,在校门口的图书馆前,“开心一刻”有了新的内容——在体育舞蹈专职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跳起了动感十足的“J舞”。J舞是静教院附校拼音的打头字母,由师生自编自导,将在未来成为新校园里主打的体育运动项目。
除了“开心一刻”,静教院附校还有个人人参与的运动“通关游戏”:一年级的新生在入学时,会收到一份运动小礼物:一根短绳,这根短绳将陪伴他们走过难忘的小学时光。在校园里,你会看到各种颜色的绳子,分别代表着不同等级:绿色、红色、蓝色、橙色和紫色,分别对应能手、高手、健将、大师和超人;学校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数量的跳绳数划分为不同的颜色等级。学校不时开放升级测试,学生们兴趣高涨,每个孩子都在为了成为“大师”和“超人”而相互组队,努力锻炼。
数据显示,静教院附校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成绩优良率为61.9%,合格率为96%,2019年优良率67%:合格率97.9%,在全区名列前茅。
张人利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那一年他去日本出差,看到体育课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倒立着出场,深深震撼了他。“我们要培育怎样的接班人,光有文化成绩够不够?显然是不够的,”他说,“我们不能忽视体育育人的作用。我希望学校能满足每一位学生运动的需求,将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体育落实到每堂课、每一分钟运动的时间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