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健康一度成为教育部关注的焦点,
多地就出台公布了很多有关体育的政策,
下面我们逐一看看!
Come on!
1
体育课更注重专项技能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称,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工作中要做好三件事:其一就是“教好”。
基本运动技能
对运动项目有基本了解,能基本完成运动内容。
专项运动技能
学生需要起码要有自己的一项特长运动。
基本健康知识
除了身体力行之外,
还需对运动健康知识理论有一定认识,
保护自己。
这就意味着在之后的体育教育中,更加注重于体育技能的教学,而非体能的锻炼。
2
体育课要留家庭作业
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会议上王登峰透露,体育与健康课也要有家庭作业。就像其他文化课一样,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课也一样,还需要课后的练习,这样才能掌握并熟悉专项体育技能。
所以“体育课留家庭作业”也非常必要,对于体育技能掌握不到位的学生,课外培训也将成为必要的选择!
3
体育运动的意义得到重视
全国教育大会也清晰地阐述了学校体育的目标,那就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
在之前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课往往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不被重视,所以体育运动背后更加深远的意义也经常遭到忽视,但目前已经发掘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但只有在长期的训练和真正的体育竞赛中,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教育部“让每个孩子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比赛”的政策也应用而生,让孩子在体育竞赛中锤练意志!
4
体育课程列入“四大学科”
目前多地也开始着手规划当地的体育教育政策,体育课成为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主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表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校期间,应至少保证2160个“体育小时”,“这是学校体育应坚守的底线。”
针对这些突然空降的政策,很多孩子和家长开始慌了,“孩子的体育从小就没咋重视,突然出台这么多体育教育改革,显然一时很难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