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与寿命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遗传基因,二是后天环境与生活习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后天因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出生后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精神状态、生活习惯、体育锻炼适当与否、文化修养高低甚至朋友的多少、是否受过重大精神打击等都与健康以及寿命有关。所以说,所谓“养生”,也就是在生活习惯上注意摒弃不健康行为、注重“保养”,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笔者不赞成“过度养生”,更反对借“养生”之名,为追求私利而推销没有科学根据的食品、药品、疗法等。如果将养生看得过重,以至于成为心理负担,盲目接受不科学的宣传,只会带来害处,而没有任何好处。试想,古代的皇帝们几乎都比我们更注重养生,但长寿的却不多,死于巫师精心炮制的“长寿丹药”者倒是常见。
再有不到两个月,笔者就75周岁了,目前自觉仍精力充沛、步伐矫健,看上去要年轻很多。本文落笔前的两个多月里,我赴武汉前线抗疫,接受了严峻的心理、体力、生活、饮食等多方面挑战后,稍作休整,几乎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我的观点就是“别太过分注重养生”就是最好的养生。有的时候,“养生”过度是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的。
对于已经得到科学公认的那些建议,是应当严格遵守的,如不吸烟、适当体育活动、避免空气污染、保持饮食洁净等;对于尚有争议的一些养生观点,如饮酒、动物脂肪摄入等,笔者的观点是,不必绝对禁止,但要适当,不能过分。笔者不赞成以养生为目的的服用药物(包括中药),药物应只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日常所需的营养包括维生素等,都能从合理的膳食中充分获取。如有读者仍然保持有某些不那么健康的生活习惯(吸烟等不在此列),又难以立刻改变,也不必过分担忧。以笔者为例:我知道不吃早饭、躺着看电视、晚睡晚起这些不是好习惯,但因已长期养成了习惯,并已适应了这些规律,一旦打破重建,一方面很困难,另一方面也可能并不适合我本人这一个体。我绝不是向读者提倡这些,只是说有了改不过来的“不良习惯”,也不必过度担忧,有时是可以顺其自然的。
相对于养生,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尽量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大度、宽以待人,不与人计较无意义的小事,必要时要有一点“阿Q精神”,可能对健康大有好处。每当人问我“你为什么显得这样年轻”,我的标准回答是:“我不与他人在小事上争议,更不与人明争暗斗,搞得彼此不愉快。”再就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年轻,说不定实际上你无论心理还是生理年龄,就都是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