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健身是否真正有效,疫情期间民众的健身状况是否良好?日前,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联合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组织开展了新冠疫情期间浙江省城乡居民居家健身状况调研,对全省11个地级市的21118名城乡居民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81.54%的居民进行了健身活动,82.5%的居民认可了居家健身的必要性。”作为此次调研的具体负责人,浙师大体育学院副院长李启迪表示,调研报告显示疫情期间浙江省居民居家体育健身总体状况较好,健身意识较高。
“70.28%的居民选择和家人一起健身,这对于和谐家庭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启迪表示,家庭教育属于个性化教育,家庭体育融入家庭教育中能打通全家一起锻炼的渠道,推广老中少一起进行的活动模式,有利于传承家庭体育文化。
调研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居民会在固定时间健身,且选择在晚上进行健身运动的占了绝大多数。从运动项目上看,健身操类、跑步类、拉伸运动类、跳绳、力量健身类、健身走类、羽毛球、瑜伽类项目排名靠前,而广场舞、篮球、动感单车、乒乓球等运动则明显靠后。
“这主要是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受场地限制较少,且没有特别高的技术技巧及装备要求更适合居家进行,有明显年龄、性别限制或场地器材设备要求较高的项目开展会不太方便。”李启迪说。
报告还显示,尽管超过半数的居民在运动前会进行热身准备,在健身后会进行放松活动,但仅有25.44%的居民会使用心率、血压等身体监测手段。“这也反映出居民具备一定的体育活动常识,但健身科学类知识相对缺乏。而且在健身指导方面,只有13.09%的人群选择公共服务平台。”在李启迪看来,一些自媒体的健身模式或许更具趣味性,但是否科学却有待商榷。“也希望能够借此倒逼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一些受众广、趣味性强的健身方法,让更多人能够科学健身。”
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表示,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为推动居家健身工作良性发展,可以搭建多维平台,健全全民健身分类指导体系,通过知名运动员参与,为群众提供健身指导,通过更细致精准的分类,让居家健身能够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