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地疫情防控应急级别的降低,各地体育场馆也在逐渐有序开放,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们的健身场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各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要做好哪些复工准备呢?日前,国家体育总局职鉴指导中心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实际情况编制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复工复产防护指南》,对此做出了详细解答。
对于健身场馆的防控安全,《防护指南》主讲人、北京急救中心培训导师田力表示,各类健身场馆要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责任,坚持科学精准防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满足安全运营要求,行业协会也要发挥作用。同时,要建立科学、规范、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落实专人负责各项责任,确保防控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参照各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三级应急响应期间体育健身场所开放防控指引》执行。
田力强调:“场馆开放前一定要满足相应的疫情防控条件,配备足够的防护物资,包括口罩、眼罩、一次性免洗消毒凝胶、酒精棉片、酒精喷剂、消毒湿纸巾、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对场所及设备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并开展自查。同时,场馆环境管理也不能大意,营业前后应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要保证集中空调系统运转正常,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做好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洁消毒工作。对卫生间、淋浴室要增加清洁和消毒次数,对使用率高的环境物品要重点消毒,及时更换。”
同时,田力表示:“室内体育健身场所应按照基本防控措施的要求,实行提前预约、分流限流、错峰健身,控制同一时间内场馆人数,游泳、滑冰、轮滑项目人均运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其他室内运动项目人均运动面积不小于4平方米,最多人数按照50%限流开放。对于室外体育健身场所,要加强场地巡查和人流动态监控,发现有健身人员密集的情况,及时劝导疏散,避免人员聚集,同时积极做好防控宣传引导,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播放健康提示,引导大家自觉遵守防控规定、科学健身。在室内外场馆进行培训、健身辅导等集体活动时,在保证人员不聚集,确保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建议按照不超过平时培训人数的75%组织开展。”
对于健身爱好者的防控注意事项,田力提醒:“场馆要实行健身人员电话、网络预约制,所有进场健身人员应实名登记,扫码确认,实行‘绿码’准入制,进场前体温检测,确保体温在37.3摄氏度以下,拒绝接受扫码、体温检测或体温异常者,要谢绝入场。运动爱好者要注意个人防护,无论室内外,使用完公共健身器械后要勤洗手,也可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剂或消毒纸巾,洗手前不要用手接触面部,不与他人共用水瓶、毛巾等个人物品。”
田力特别强调:“运动爱好者在消毒通风良好、严格健康监测、保持社交距离的室内运动或空旷的室外锻炼时,可以不戴口罩,但运动休息间歇时要避免扎堆聊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遇有人多场景时,应佩戴口罩。同时要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因为疫情期间很多健身爱好者没有规律性运动,突然做高强度锻炼可能导致心脏耗氧量增加,呼吸急促,甚至猝死的发生,因此大家要注意健身安全,避免熬夜、疲劳过度、饮酒后剧烈运动的情况出现。”
此外,对于社体指导员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田力说:“首先要加强个人防护,工作人员上岗前须洗手,工作服每日清洗更换,进行健身辅导需要有身体接触时可佩带一次性手套或及时洗手。场馆要建立员工体温检测等健康监测制度,实行‘绿码’上岗制,实行员工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对员工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熟悉体温异常者的处理流程。有发热、干咳、气促、呼吸道症狀的人员立即组织停止健身运动,如出现发热,应呼叫120转送发热门诊就医。一旦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停止一切健身活动,封闭场馆,配合疾控部门隔离密切接触者。科学运动,安心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