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结构,掌握功能,明确原理,科学健身。”近日,由河北省体育局举办的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走进张家口市康保县、张北县和沽源县等一些深度贫困县,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焕彬每次都会围绕自己总结的这16个字,深入浅出地给当地群众上一堂科学健身课。
自2017年以来,我省已举办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40多期,邀请国内体育、健康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赵焕彬一直负责主讲科学健身原理与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授课过程中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他发现虽然近年来群众健身意愿增强,但很多人其实并不明晰运动的最终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科学健身。
“太多人仅凭自己的喜好进行运动,缺少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放松活动,运动过程中也有人因动作不规范、不科学导致一些身体损伤,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运动强度越大越好。”赵焕彬不无担忧地说。
运动就会燃烧卡路里,但要达到健身的目的,需要让卡路里科学地燃烧。在他看来,科学健身首先需要了解身体的运动系统结构以及各部分功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任何运动都要遵循运动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次完整的运动过程应该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和整理活动三部分,比如跑步前需要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以及运动结束后必须进行有效的放松活动,以避免长时间的肌肉紧绷导致身体损伤。
为推动群众科学健身,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近年来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单一的运动并不能满足身体健康的所有需要。”该所所长柴建中认为,一种运动只能锻炼一种或几种身体的机能,而不同脏器的健康需要不同的运动刺激。“运动应该像吃饭一样,讲究膳食平衡、营养搭配。”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科学健身的方式也不相同。“像青年人比较适合游泳、跑步、球类运动等较为剧烈的运动;中年人可以选择健步走、广场舞等;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下降、反应速度下降,适合更加缓和的运动。”柴建中介绍,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群体出现的肥胖、近视和脊柱侧弯等问题,他们研究编制了一系列健身操;在我省一些社区针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指导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学会科学的健身方式搭配。
那么,如何运动才是合理的科学搭配?据介绍,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曾提出“三二一”的运动原则,即3种运动方式、2种运动强度和每天运动1小时。有氧运动、力量练习和牵拉练习,是一次完整健身不可缺少的3个部分。
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如跑步、快速爬山、登楼梯、网球单打等)。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活动量。
实现科学健身,不仅要普及科学健身常识,还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为群众提供更多“面对面”的个性化健身指导。
自2016年以来,我省先后建成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78家,为群众开展常态化体质检测、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据石家庄市万拓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负责人张昌介绍,他们主要通过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配置的相关仪器设备为群众进行体质检测,然后针对不同体质状况和健身需求,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群众健身一段时间后还会根据其新的体质检测结果调整“运动处方”。
他表示,随着群众科学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个性化“运动处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建设,在社区健身中心、老年大学、健身俱乐部等场所配备体质检测仪器,方便群众就近便捷检测。”
科学健身需要有效的指导。虽然我省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万余人,但距离全省城镇居民每800人、农村每1500人至少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尚有差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栋博士建议,进一步加强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鼓励更多健身、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中,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