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给“野路子”健身来一剂“运动处方”

   2019-09-30 3910
导读

▲2019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运动医学研究所专家为市民现场检查身体。新京报记者 邓涵予 摄头撞硬物、头悬双杠、仰天长笑近日,一

 ▲2019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运动医学研究所专家为市民现场检查身体。新京报记者 邓涵予 摄

头撞硬物、头悬双杠、仰天长“笑”……近日,一些老年人自创的健身方法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这些老年人的健身方法基本分为三类,贴近自然派,即模仿动物,包括用头撞树、用手臂和后背摩擦树桩等;随地健身派,即花样玩器械,包括用绳子挂住自己的下巴,悬空360度表演“爱的魔力转圈圈”等;增进互动派,包括每天入夜张开双臂仰天长笑等。

这些健身野路子让人看得“不明所以”,不过专家有话说:这些方法不但不科学,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如果一味进行强力锻炼,可能导致本身的疾病加重,甚至诱发其他意外发生。

不久前,一篇《天坛大爷:站在北京健身鄙视链顶端的王者》在网络热传,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北京大爷在公园健身的“盛况”。

无论是撞树、撞单杠的“铁头功”,还是背靠大树扭腰甩腿的“悬浮功”,以及台阶翻滚功,虽然他们“不凡的身手让我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不过如今从专家的建议来看,大爷们健身的精神可嘉,但具体到方式方法上,显然还是需要悠着点,三思而后行。

一些人之所以选择这种奇葩的“野路子”锻炼方式,根源当然是缺乏科学的健身观,不知道何种锻炼方式才真正适合自己;同时,对一些错误的健身信息又缺乏辨别力,容易听风就是雨、跟风效仿,以至于痴迷、乐此不彼。

实际上,对于民众尤其是老年人盲目健身、不得要领的现状,有关方面已经有所注意。


2018年,在“国际慢性病运动处方培训班”上,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责任人呼吁,要把培养开运动处方的医生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要有一大批的医生,特别是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能够给民众像开阿司匹林一样,开出运动处方,并且提出,要在一些试点医院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部。

目前,包括中国体育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在内的医院相继开设科学健身门诊部,通过开具运动处方来为慢病人群、健康及亚健康人群提供服务。

这显然是开了个好头,也得到了民众的肯定。不过从数量上来说,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营造科学有效的健身观,显然还需要将这项科学健身服务下沉到社区医院。

与此同时,在全社会打造一张科学健身的信息传播网也必不可少。让民众浸润在良性、有效、客观的科学健身知识网里,这些充满噱头、奇葩的野路子健身方式,自然就没了兴风作浪的空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野路子”健身乱象,乍看虽颇有“笑果”,但折射出的盲目健身尴尬现状不容忽视。从长远来看,让科学健身门诊抵达每一个社区,让一些“头碰树”的老年人,能人人手持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任重而道远。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tywh1688.com/news/show-48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体育文化网CopyrightAll Right Reserved经营许可证编号:翼ICP备2021002403号-1

京ICP备16041510号-5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