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煜
■本专题撰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志标
■本期特邀嘉宾
北京电影协会副会长 许一顶
体育文化专家金汕
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日前落幕,征集到的300多部体育影片中,有16部作品将参加第37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全球总决赛的角逐。据介绍,本届电影周征集到了包括越野跑、马拉松、足球、冰球、滑雪等项目的故事片、宣传片、纪录片。但一个事实是,中国体育电影整体处于一个不景气状态,杨坤主演的《冠军的心》票房只有区区70万元,即便是《绝杀慕尼黑》,票房也很难超过8000万元。然而,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却在国内大火,那么如何看待中国体育电影的现状和未来呢,本期三言两拍特邀体育文化专家金汕、北京电影协会副会长许一顶对此进行探讨。
中国体育“电流”不足?
白志标:我觉得不能说中国体育“电流”不足,应该说,这几年随着体育逐渐成为许多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后,对体育的需求也表现在电影层面,出现了一个体育电影的高峰期。按照这次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的数据,征集到的体育影片不仅题材多样,而且内容广泛,共达到304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往年高。此外,2017年甚至成了国产体育题材影片的大年,相关影片扎堆出现,如央视出品的《谁是球王》,商业影片《我是马布里》以及主打篮球和奥运题材的《不败雄心》《八万里》,甚至有喜剧特性的《羞羞的铁拳》等。
金汕:体育运动是全球人类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因为运动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和种族的隔膜,让人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体育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体育电影已经成为国际上成熟类型片,老实说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上比差距还是很大,不客气地说,中国的体育电影面临经典少、类型少、作品少和获奖少这“四少”问题,尤其是国内华语片动辄过亿票房的今天,体育电影始终是电影人鲜少涉及的板块。此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商业电影讲究回报,因为体育电影整体上与其他类型影片相比收益少甚至赔钱,因此少有资金进来,资本不允许一个制作周期漫长、没有特效,也没有当红流量小生参与演出的电影出现的,这也是限制体育电影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一顶:不是中国没有体育电影,这就要从什么角度看,比如《少林足球》《羞羞的铁拳》,已经有很多体育的元素,在票房上都很成功啊!所以就看我们怎么理解,这些也可以算。我们现在期待的可能是更多真正展现体育内容和人性的那种电影,我相信,随着大家对体育电影认识的深入和变化,会有更多的属于真正体育电影的精品出现。而且,现在陈可辛导演拍摄的《李娜》《中国女排》,我很期待,也确信这不是我们过去看到的那种体育电影,而是真正展现体育的力量和闪光的人性。
体育电影难接“地线”?
白志标:我觉得也不能说是体育电影在中国没有市场,或者是中国电影文化缺少体育土壤,早期的《女篮五号》在电影院里的火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现在那些所谓的商业大片,说明中国观众喜欢这样鼓舞人心的体育电影,因为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符合。而时代发展了,也就要求体育电影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让观众们能激起共鸣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的是人性,《摔跤吧!爸爸》之所以在国内电影市场斩获10多亿元的票房,我想与其体育内容中融合了更多非体育的东西相关。
金汕:国产电影从来没有停止对体育电影的探索,从最早的《女篮五号》《沙鸥》到《女帅男兵》《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但给外界的感觉是除了早期少数几部体育电影外,之后的体育电影都让人罕有印象,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国产体育电影给人的印象是主旋律味道浓、荣誉性强,但一个问题是总是有“失真”的感觉。体育电影表象是体育,而真正要表达的是更为广阔的人生,所以如何用电影的手段和方式把国家责任和荣誉等价值理念融入到表现体育精神、人生的诠释当中,这是国产体育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一顶:不能说中国电影没有体育的土壤,《女篮五号》为何有人看,因为与那个时代人们的需求有共鸣。我想说,一部体育电影要与本国观众的需求要关联,要符合我们观众收视的习惯,能打动大家,比如《绝杀慕尼黑》,故事情节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共鸣很重要。再者,谁作“厨师”来“掌厨”很重要,比如《李娜》,我坚信陈可辛导演拍的这个,肯定有人看,如果大家一听导演和编剧都是非常有名的,就会感兴趣。我们不能把体育电影做成一个纪录片,做成一个纯歌功颂德的东西,要有矛盾、起承转合、有惊喜、有流泪等,要通过艺术表达来做,如果能把这些做好,我相信中国未来会有很好的体育电影。此外,观众有自己的认知,我们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比如你拍一个中国足球拿了世界杯冠军的,或者F1赛车夺冠的,大家肯定觉得你这是吹牛,因为我们并没有这样的实例,现实中没有一个好的素材,比如《空天猎》就很失败,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实例,大家觉得很假。
中国体育需要“电力”
白志标:体育展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极的能量,更是文化的体现,所以需要多种形式来传播这种内涵,体育电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大量的电影中都有体育的影子,更不用说众多的体育电影了。这些电影在奥斯卡奖项争夺中不落下风,如1976年史泰龙的《洛奇》获得了9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拿下了最佳影片。2004年《百万美元宝贝》也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大奖。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体育电影。
金汕:中国当然需要现象级的体育影视作品,而且依照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能产出有市场有体育内涵的作品,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观念,要让体育不再只是体育部门的体育,不再只是赛场上争金夺银的体育,而是真正的全民体育,出于内心热爱的体育,美国大多数体育影片传递的正是人们的那种对体育真正的热爱。而且,我们要去拍摄那些由真实故事而改写的体育电影,而不是凭空设想的“高大上”,这当然也需要媒体去真正深入到体育事件和人物中去捕捉和采写。
许一顶:我们有很多可以拍的东西,需要大家去挖掘。我之所以很期待电影版的《李娜》,因为它会展示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展示由一个国家的机制转换成一个职业球员拼搏实现梦想的过程,她身上的故事具备电影的质感。实际上,我们也在尝试,而且也有不少成功的作品,只是大家觉得与《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经典之作相比存在差距。我们也在想,如果我们拍体育电影,如何与观众沟通,中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要有符合这个特点的东西。应该说,体育和电影是两个体系不能生硬地扭合到一起,把体育和电影两个东西都做透才是关键,才能达到观众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破圈”,我们电影行内的说法,就是要突破自己的圈子,要让所有人都喜欢,而不是只让某个圈子的人看,比如说体育电影,如果只让体育人看了喜欢,那肯定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