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一些深层次问题仍亟待解决。比如,体育赛事的有效供给不够充分,老百姓观赏体育的消费意识还不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整体规模还不大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政策安排,致力于形成产品丰富、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
图片
↑张允强摄。
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优化结构、提质升级
从国际通行的惯例看,体育产业大体可分为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产业两大类。所谓竞赛表演,就是以健身休闲的参与性体育和竞赛表演为主的观赏性体育。
李颖川介绍说,《意见》提出了可量化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达到2万亿元,建设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城市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推出100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体育精品赛事,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竞赛表演企业。
为何要在此时提出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褚波表示,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日渐增多的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了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体育产业向纵深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意见》的出台,将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优化结构、提质升级。
瓶颈短板亟待解决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产出平均年增长率是18.7%,2016年增长速度是11.1%,平均下来约为14.9%。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是1.9万亿元,其中体育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产业两者约为67:33,竞赛表演产业在1.9万亿元的规模中达到6200多亿元。从2016年—2025年间,若以平均年增长率14%来设定,到2025年我国竞赛表演产业规模将实现超过2万亿元。
不过,刘扶民也表示,虽然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近几年来发展势头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
一是有效供给不够充分,体育赛事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对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市场的把握不准。从竞赛表演方面看,可选择的、能够满足大众个性化需求的项目不多。 从调查情况看,体育竞赛表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强,对研发投入力度也不大,品牌附加值也比较低,总体缺乏具备世界著名品牌赛事的引领。
二是总体规模不大。刘扶民举例说,与美国对比,目前美国有20余个体育项目进入市场,仅棒球、篮球、美式橄榄球、足球、冰球五个体育项目拥有的职业队伍就有800多支,参加高水平竞赛的商业队伍达130多支。相比之下,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无论是项目数量、队伍数量还是市场成熟度都比较低,大大影响了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
三是大众消费势头不强。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岁及以上的人群全年人均体育消费还不到1000元,消费内容以购买体育服装、鞋帽等物品为主。体育服务业消费水平比较低,暴露出公众体育消费意识还不够强、体育消费尚未形成群众生活性消费必要组成部分的情况。
“出台《意见》,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从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坚持市场驱动、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强化相关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这一系列有关问题的解决。”刘扶民说。
多项措施保障政策落实
褚波表示,为实现到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达到2万亿元的目标,《意见》在政策设计上提出多项具体举措,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丰富赛事活动,完善赛事体系。包括大力发展职业赛事、支持引进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引导扶持业余精品赛事、积极培育冰雪体育赛事、促进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表演互动融合等。
二是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环境。包括支持相关企业发展,鼓励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做大做强;营造良好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创新创业;培育中介机构,积极提供相关服务;引导消费理念,进一步提升全社会体育消费意愿;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体系,改善体育消费条件。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相关平台建设。未来,我国将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健全行业统计工作,完善产业标准。同时,我国将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的国际交流。
“为保证政策落实到位,我们将持续推进全国体育行业‘放管服’改革,优化相关赛事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业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包括完善相关投入机制等方面,明确相关支持措施。同时,要求全国各地各部门强化部门间、地区间协同配合,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落地落实,确保文件提出的目标在2025年得以实现。”褚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