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投资方停止注资、球员欠薪等问题而风雨飘摇的俱乐部并不止这几家,同时波及中超、中甲、中乙各级联赛的俱乐部,尤以一些中小俱乐部为甚。俱乐部注册之时竟成了一些俱乐部解散之日。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俱乐部没钱了。
中国足球俱乐部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投资方,有的是一家企业投资,有的是多家投资。一段时间以来,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进入中国足球联赛体系,很多“土豪”俱乐部应运而生。客观来说,这段“烧钱”的快速发展期,给处于低谷的中国足球打了一针强心剂。不过,“泡沫”也随之出现。由于俱乐部运营主要依靠投资方资金注入,自我造血能力薄弱,一旦投资方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导致俱乐部“停摆”。资本逐利和潮起潮落,更是让一些俱乐部频繁遭遇“城头变幻大王旗”,转让、解散、欠薪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中国足球俱乐部来说,过于依赖外部和投资无疑是值得警惕的。而不断出现的俱乐部解散、被迫更名、压哨注册等现象更凸显了俱乐部职业化建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俱乐部来说,要尽快建立完善合理的股权结构,实现多元投资。同时还要增加营收手段和造血能力。俱乐部负责人既要有打造百年俱乐部的雄心,又要有过小家生活、过苦日子的准备。只要能够正确立足各地实际和自身优势,敢想敢尝试,善于创新,办法总是有的。
作为管理者的中国足协责任更为重大。上年底,中国足协有关俱乐部支出、注资、亏损、薪酬、奖金等财务指标的一系列“帽子”正式落地,着眼的正是当前一些俱乐部存在的痼疾,立足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这将是俱乐部大浪淘沙、规范发展的新起点。
当然,放眼国际足坛,能够持续盈利的足球俱乐部不多。俱乐部尤其是中小俱乐部的生存状态,更需要足协通过完善的商业化运作来给予相应扶持。在联赛管理职业化、运营职业化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方面,英足总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做法。
当前,中国足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足球尽快走上遵循规律的发展道路。眼下,一些俱乐部的困境昭示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对此,要继续按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投入机制,让俱乐部真正职业化运作,这是根治俱乐部痼疾的“靶向”药。期待各方能够从中国足球大局出发,积极投身改革、助力改革,共同实现我们的足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