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今的国羽而言,困难不少,但是如何面对困难也是本次集训的一个课题。在集训中,磨砺队员意志品质的细节随处可见。
新规定:争议中去适应
世界羽联从德国公开赛开始试行1.15米发球高度,以及使用发球高度测量装置,这也让适应这样的发球高度成为本次集训的一个重点内容。
某个周一的第一堂训练课,谌龙就在教练员陈郁的陪同下进行了专门的发球高度的适应练习。谌龙不停地发球,陈郁则弯腰站在高度测量装置的后面,全神贯注地盯着谌龙的发球高度。每一个球发出,陈郁都会告诉谌龙这球是否超线。从实践来看,谌龙的发球超线居多。
身高1.88米的谌龙很不习惯从这么低的位置发球,身高1.95米的李俊慧发起来那更是难受。在张军的陪同下,李俊慧也开始了对新的发球高度的 练习,只不过成功率不高,要么超线,要么不习惯过低的出球点,导致发球没过前发球线。对于这样的新课题,张军也是想方设法和李俊慧讨论。为了保证观察结果 的正确性,张军还拿出手机,放在装置1.15米高的后方,拍摄李俊慧发球的全过程,并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和李俊慧探讨。
另一片场地,这样的高度快把刘成“逼疯了”,他直接来了个半蹲,以非常滑稽的姿势发起了球。不过,还别说,这样不时也能发出几个不错的球。
从实践过程中,陈郁、陈其遒等教练都对这个装置的准确度提出了质疑,因为不同的高度、视角、距离测量装置的不同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看到 的结果。同样一个发球,距离测量装置较近的人看到的是没问题的,但是距离装置较远的人看上去,击球点就会比标准线高出一大截。从教练员和队员的反馈来看, 这套装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不能让人满意。
有意见归有意见,但世界羽联的规定不得不执行。国家队教练组也向运动员们传递了这样的思想:首先在心理上不要太纠结它,不要觉得对于身高不同的队员存在公平不公平的情况,这样的纠结没有意义。既然规定已经出来了,我们就想办法去适应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次集训,每一次战术对抗实战都会有教练或队员充当发球裁判,对大家的发球高度进行监督。虽说这套装置还存在不小的争议,但是在适应的路上,中国队全神贯注。
新面貌:强调坚强与意志
一堂训练课,绝大部分队员都已经结束训练,开始治疗放松,女单小将李云还在教练贺向阳的监督下,进行大运动量的全场无球步法训练。从扭曲的表情 到略显沉重的脚步可以看出,此时的她已经到了体能枯竭的临界点。但是,贺向阳教练仍然没有半分“开恩”的意思:“快一点,坚持住!”
最后一组跑完,李云直接累得蹲在地上,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让她实在有些吃不消。不过,经验丰富的贺指导此时的话却很好地说 明了这“残酷”的必要性:“比赛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累了就不打了吗?你刚刚这一组也就跑了一分钟左右,也就是比赛中一个长一点的回合的时间,这都 坚持不住,比赛怎么打?”
女单组是现在中国队中平均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们年轻、思想活,但是在吃苦耐劳方面,和她们的前辈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所以,近些年中国队一直 在强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加强。贺向阳说:“比赛会面临各种困难,如果你在训练中能克服各种困难,那等你到赛场上就能顶得住。比如让李云在训练的最后还要练 那么累的项目,就是为了制造困难,让她去适应、去克服。”
这样制造困难锻炼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细节随处可见,比如在计划基础上增加杠铃的重量或者练习的数量,比如晚按几秒秒表,而这样的工作不仅仅体现在 训练中。根据安排,春节3天的短暂假期之后,回到陵水的国家队进行了为期4天的军训。原计划吃住都在军营,但由于军队的管理条例,计划改为在集训基地吃 住,然后训练时间坐车前往军营。安排军训,也是希望队员们在军队铁一般的纪律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