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新学期开学,北京聚焦“改善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展一系列工作,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切实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赋能新学期,助力新成长。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八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举措是给中小学生准备的新学期礼物,希望孩子们在新学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此次出台文件也体现出北京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学校教育各项工作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都要把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升校园体育运动时间和质量
让痛快流汗成为体育课常态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是此次“体育八条”要求落实的重点。文件明确,北京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 - 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在体育课的实施过程中,“体育八条”明确要求强化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除了进一步强调学校体育课时要求外,“体育八条”在体育课的内容上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学校要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活动,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应将冰雪内容列入体育课开展教学。
“体育八条”还要求学校进行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需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义务教育学校要落实大、小课间时长要求,督促学生离开座位、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此外,北京市还将引导各中小学组织师生定期开展全员跑步活动,并针对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不同季节,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明确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体育活动时长和活动效果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加强体教融合,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让体育课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孩子的“内在需求”。
全面部署“班级赛”
“人人参与”化作校园新风景
近年来,北京市引导学校广泛开展体育班级赛行动,建立了市、区、校、班四级校园体育联赛机制,促进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而此次“体育八条”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
“体育八条”指出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比赛项目可由学校因地制宜设计安排。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则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三大球”班级联赛,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
“学校体育最重要的属性就是面向人人、惠及人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班级赛’是学生参与并感受体育乐趣最好的形式。它不仅普及面大,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教会学生敬畏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老师们也要把‘班级赛’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阵地,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赢,更要教会学生怎么面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据悉,去年下半年市教委已印发“班级赛”管理办法,每所学校均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春季新学期,北京各中小学将按照市教委统一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赛,真正做到“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提高班级赛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
精准施策补足学生体质短板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北京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2021年至2024年,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逐年递增。
“体育八条”指出,北京将整合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体检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
针对体质较为薄弱的学校,即各区体测优良率排名后1/3的学校,区教委将组织专家进行集中会诊,精准制定改进方案,实行“一校一品”,督促学校坚持锻炼,实现整体提升;针对体测优良以下的学生,学校将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实行“一生一策”师生包干提升;针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例如引体向上,市教委将实行弱项强健行动,强化学生上肢力量提升。
据市教委负责人介绍,北京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逐步增加学生单杠悬垂支撑和斜身引体项目,科学支持学生上肢力量提升,同时缓解学生脊柱侧弯和圆肩驼背等问题。这些措施将在新学期全面实施,个别学校没有配齐高低单杠的,要求在年底之前配齐。
多措并举建强体育师资队伍
构建“大健康”教育格局
日前,首届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63名教师受聘。他们将在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并指导开展全市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此举也成为今年北京市发挥专家资源优势、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体育八条”也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其中,北京将实施体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到2027年底,各区要对体育教师轮训一遍。
此外,“体育八条”还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机制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路径:定期安排体校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每周指导学生开展至少1次专项训练,并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辅导,每年举办至少一期“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培训班。各区要每年组织不少于10场“冠军进校园”活动。
据了解,北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周边的社区、公园、社会体育场馆合作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各校要引导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督促学生在校园和家庭科学开展体育锻炼。新学期,北京市还将聚焦校园餐工作,试点创新菜品样式,制定推行学生喜爱和营养健康兼顾的食谱,让学生在校吃得更营养、更健康,全方位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全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制定如下措施。
一、落实健康第—教育理念。实施学生强健体质计划,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要求,突出体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深度挖掘体育课的育人价值。
积极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坚持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校内外一体化推进的健康教育机制。
加强健康学校建设,联合家庭、社会、社区和媒体,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健康意识,营造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打造效果显著的体育课。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 分钟的体育锻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学和高中模块化教学,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
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活动,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应将冰雪内容列入体育课开展教学,支持建设市级冰雪项目高水平学生社团。
学校每学期要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开设项目、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效果等内容,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切实做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各区要建立优秀体育课例征集与分享机制,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的优秀体育课例展示交流活动。
三、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肌肉力量、骨骼强健和心肺功能的发展。推广体质强健计划,组织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针对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建议:小学1-2年级每次200-500米,3-4年级600-800米,5-6年级800-1000米,初中1500米以上,高中2000米以上。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
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拔河、跳竹竿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飞盘等新兴运动不少于10个项目轮换活动。义务教育学校要落实大、小课间时长要求,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
四、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比赛项目由各校根据区域特色、学校传统、场地条件、季节气候等条件设计安排,其中,至少组织1场“三大球”班级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三大球”班级联赛,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
班级联赛要体现对抗性,突出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鼓励师生共同参赛,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学校或集团校每年春季、秋季应分别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
优化市级小学生运动会的办赛形式,将全市集中举办调整为同一时段由各学校分散举办。
五、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的整合、分析与比对功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
学校要针对体测成绩良好以下的学生,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实行体育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包干到人“一生一案”地锻炼促进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各区要针对本区体质健康统测排名后1/3的学校,精准实施帮扶计划,因地制宜制定改进和提升方案。针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实行弱项强健行动,强化上肢力量提升。各区要指导学校落实相关要求,小学、初中要在2025年底前配齐单杠等体育设施。
为有效提升学生上肢力量,结合本市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年级锻炼标准,请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