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直播预告|健康养生大讲堂:冬季进补 提升免疫力有道

   2024-12-11 京报网4130
导读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呼吸道、消化道、心脑血管、骨关节等相关疾病易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中反复发作。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常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所说的“正气”可以理解为抵抗力,正气足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呼吸道、消化道、心脑血管、骨关节等相关疾病易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中反复发作。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常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所说的“正气”可以理解为抵抗力,正气足的人不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袭,而容易生病的人必然是身体存在某些阴阳失衡的问题。

  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秋冬季由于天气凉,人体的肌肤腠理紧闭,此时进补营养物质不易外泄,正是补益的好时机。但应注意的是,补益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来选择,要有针对性,盲目补益则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在中医看来,补益到底要怎么做呢?北京晚报《健康北京》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淳,一起聊聊冬季如何通过中医养生补益来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哪些人群适合在冬季进补?

  有虚证表现的人群在冬季都可以进补,但进补的方式方法很讲究。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故进补也要辨证论治,程度上也有峻补、缓补、平补的区别,有些火热或者气滞血瘀的人群就不适合在冬季进补。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论指的是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整人体的健康状态。秋冬季节,阴气渐长,阳气收敛,有虚证的人群在冬季更易表现为阴血亏虚的状态,故此时应注重滋阴养血。

  然而并不是所有体质的人群都适合在秋冬进行滋阴养血。中医认为要“因时、因地、因人”进行养生,不同体质、不同证型的人群在秋冬进补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材和方法。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人群,秋冬是养阴的好时机,可以通过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来补充阴液,如秋梨、蜂蜜、银耳、阿胶等;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群,则需要阴阳同补,避免过度滋阴,以免体内阳气不足。

  不同体质的人群该怎么进补?

  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脏腑亏虚的人群,中医讲究辨证施补,在进补之前,应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明确体质和脏腑亏虚的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益。例如,气虚通常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自汗、声音低沉等症状,常涉及脾、肺功能不足。饮食上宜多食用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也可用药物进行调理,常用的补气药材有黄芪、党参、人参等,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中就有黄芪,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气虚症状。此外,玉屏风颗粒也被用于调理气虚体质,可减少反复感冒的次数。

  血虚通常表现出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补血可食用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南瓜、红枣等温性食物也有助于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的生成,还可以用阿胶、当归等药食同源的食材制作养生药膳来达到补血的目的。

  阴虚通常表现为怕热、口燥、咽干、面红、便秘等症状。阴虚体质者适合多吃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物,如梨、黄瓜、西瓜、无花果、甘蔗、木瓜等。亦可制作一些滋阴的食疗方,如银耳莲子百合糖水,银耳性平味甘能润肺滋阴,莲子和百合则有养心安神的作用,此方适用于气阴两虚、阴虚较重者,尤其适合久咳、干咳及咽喉不适者食用。

  阳虚通常表现为手脚冰凉、腰酸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阳虚体质者应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避免生冷食物。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增强阳气,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食疗方可选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作用,尤其适合在冬季食用。具体制作方法为,准备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将羊肉切片后与当归、生姜一同炖煮至熟烂即可。

  另外,中医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攻补兼施、进补与通经活络同时进行是对“三高”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比较好的调理方法。例如,老慢支患者在稳定期要以温补脾胃为主,宜多食山药、胡萝卜、胡桃、菌菇、牛肉等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而在发作期则应解表、镇咳、解痉,服用以四根汤(即萝卜根、白菜根、香菜根、葱根)为代表的具有解表通气作用的食材。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tywh1688.com/news/show-1247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体育文化网CopyrightAll Right Reserved经营许可证编号:翼ICP备2021002403号-1

京ICP备16041510号-5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