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围绕“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召开专题协商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专题协商会上,调研组多位委员、专家就建设“健身地图”平台、兴办体医融合服务机构等提出建议。
建议在公园因地制宜 适当增建体育设施
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给北京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促进了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科学健身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新时尚。目前,北京登记的市级体育社会组织126个、区级体育社会组织514个,备案的全民健身团队11928个,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5.8个。
“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是市委确定的2023年市政协十个重点协商议题之一。今年5月至8月,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就此议题牵头开展了专题调研,800余人次参加,与56家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座谈交流,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报告建议,盘活体制内体育资源,推动国有体育场馆设施以优惠价格向青少年和体育社会组织开放;推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向周边居民开放。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设施,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城市腾退空间特别是5年内无开发计划的闲置土地,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大力支持和引导老旧厂房改造成体育场馆设施;在公园因地制宜适当增建体育设施。
建议针对体育社会组织出台激励性政策
民革党员、东城区健身操舞协会会长刚毅称,协会是东城区第一个成立独立党支部的体育社会组织。协会在开展服务全民健身活动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你们有固定的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吗?”“你们有专业的健身指导资格吗?”她说,“我们作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日常活动中确实遇到了专业人才、资金支持、活动场地、办公场所不足等问题。”
她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针对体育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的激励性政策,完善职称晋升政策。对于公益性和公共性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减免税政策。统筹公共场馆资源,将可用于公共服务的时间段公开发布,为协会公益服务提供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