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拿着相机去转悠”:要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国民体质,呼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国民的体育参与度。
市民在飞盘运动中拼抢。记者 邹财麟 摄
【两会声音】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但包括体育基础设施在内的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短板。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审计与质量管理处处长韦军委员表示,2023年2月,广西印发了《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分工方案》,提出要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鼓励各县(市、区)建设健身设施,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地器材配备,构建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等。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健身中还有容易被忽略或发展欠缺的另一个领域——体育医学的普及。许多时候,即使公共健身设施有了、体育赛事有了,但全民健身根本服务问题没解决,如体检(体质临测)、科学健身指导、体育保健严重缺失。
“老百姓不懂自己是否适合运动、要不要运动、怎么运动、怎么安全运动。”韦军说,运动伤病乃至运动猝死,制约着全民健身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但实际发展不尽如人意。韦军表示,他们团队在南宁的一些社区指导健身实践时发现,实际情况还是体育管体育、医疗管医疗,体医融合融不到一起,作用发挥有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韦军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由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三方,共同建立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联合体。运转时,社区居委会成立群众健身管理小组,社区卫生中心建立运动处方科或科学健身门诊。同时,建议各社区配置国民体质检测一体机一台;培养体医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其课程设计针对全体人群全生命周期拟定。他计划,后续将围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开展提出建议,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切实做好体医融合健身指导。
点击图片链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内容
↓ ↓ ↓